当前位置:100EC>数字金融>B2B支付获受理 生意宝“互联网金融”呼之欲出
B2B支付获受理 生意宝“互联网金融”呼之欲出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3日 15:54:41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3月11日,中小板电子商务上市公司、企业经营综合服务商网盛生意宝发布了《关于子公司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申请获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受理的公告》。这意味着,生意宝B2B支付牌照的申报“再下一城”。

  公告称,3月10日,公司接到《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受理支付业务许可申请通知书》(2014年第1号),浙江生意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意通”)就从事互联网支付业务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事项,已被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依法受理。

  对此,网盛生意宝董事长兼总裁孙德良表示,生意通B2B大额支付不管对B2B行业、第三方支付行业还是公司未来发展都意义重大。公司通过打造在线交易平台,将商务服务范畴在纵向上从“交易前”向后延伸,有助于服务深化,增强行业竞争力。在横向上,从目前主要从事的信息服务向资金服务拓展,增添了服务广度,实现利润多元化。而B2B在线支付工具的建设是实现企业在线交易的必要基础。

  “目前,生意宝第三方支付平台已完成了平台研发、系统建设、安全检测、技术认证、申报受理等前期诸多步骤。未来,公司将以“电商为基础、金融做突破、数据创未来”,将三大战略定义为中长期发展战略,并进行持续、稳定地推进。”孙德良称。

  据生意宝有关人士介绍,在2013年8月和9月,“生意通”分别通过了由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北京中金国盛认证有限公司认证的《支付业务设施的技术安全检测认证》与《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设施技术认证》。

  而在金融战略上,生意宝已于2013年8月获取浙江省《融资担保业务许可》,成为公司融资服务的载体,并已协同合作银行推出多款针对旗下中小企业会员的融资产品。据悉,生意宝的“互联网金融”战略,其核心主要由B2B在线交易平台(“小门户+联盟”的生意宝)、B2B大额支付平台(生意通)、供应链融资担保平台(网盛融资)组成,三者密不可分。

  记者获悉,目前,除生意宝外,苏宁云商京东商城、阿里巴巴、敦煌网、亚马逊等电商也纷纷相继涉足供应链金融,电商开始渗透到包括融资、银行、保险、担保、基金等金融领域。当前供应链融资已成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之一。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则掌握了大量中小企业里历年滚动交易数据与信用评级数据,这将是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的核心所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周平表示。

  众所周知,目前大型B2B平台沉淀了海量的交易信息,但是买卖双方在线上进行信息匹配之后,往往要回到线下进行交易,这一方面拉长了用户交易流程,一方面给双方带来交易风险。而B2B第三方支付的缺失,已成为遏制B2B电子商务发展的掣肘。“电商快速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的电子支付系统为其支撑推进,在线支付成为未来B2B电商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标配。”张周平继而补充道。

  据介绍,“生意通”是由生意宝投资1亿元人民币研发、建设的B2B支付平台,并于去年启用www.SinoPay.com,这一象征着“中国支付”的全球支付行业顶级域名。而公司的融资担保公司于2013年8月份成立,已经和包括中国银行、江苏银行等多家银行达成协议并开展针对公司B2B网站中小企业会员的融资服务。(来源:浙商网)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