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生活>自如违规读取个人信息遭工信部点名
自如违规读取个人信息遭工信部点名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4日 09:29:51

(网经社讯)自如在2018年经历了租金涨价、租金贷、甲醛等诸多热点事件,让长租公寓行业成为舆论风口。进入2019年,CEO熊林给自如指明新方向——要打造智能化的居住场景。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该企业APP却因未公示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而被工信部点名批评。

  工信部19日发布二季度电信服务情况,点名通报了32款问题应用软件。涉及知名品牌包括YY、嘀嗒出行、斗鱼直播、自如等。其中,自如所涉问题是未公示用户个人信息手机、使用规则,以及未提供账号注销服务。

  据了解,自如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长租公寓品牌,曾号称是链家旗下的“优质租房品牌”。

  针对工信部点名,自如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网科技表示,已经第一时间对《通稿》进行自查及工作完善,其中PC端的用户个人账号注销服务已经与9月20日修复完成并完成上线。APP端具备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及账号注销服务。

  据外媒上周报道,自如正在考虑于2020年在美国上市,拟筹资5亿美元至10亿美元,这是继蛋壳之后另一家被曝将赴美上市的长租公寓品牌。

  消息发布后,媒体主要焦点是在长租公寓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业内众多企业在资金压力下暴雷不断。与此同时,房屋居住环境质量也面临消费者密集投诉,尤其是甲醛超标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去年9月“阿里员工去世前租自如甲醛房”更是将这一行业顽疾暴露在公众面前。

  进入2019年6月,自如完成5亿美元B轮融资,由泛大西洋资本领投,腾讯、红杉资本、天图资本等跟投,估值近50亿美元。新一轮融资完成让自如渐渐走出“甲醛门”阴霾,公司CEO熊林在公开场合发声,提出居住智能时代将至,围绕房屋智能远景打造自如智能化操作系统。

  熊林介绍,被赋能智慧的房子能分辨出租客当前生活状态,触发相应智能生活场景,这也是自如希望给租客提供的智能生活场景。

  自如想要打造智能化生活场景,必然离不开大量数据作为支撑。据悉,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几乎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涉及到众多互联网企业。

  针对广大网民反应强烈的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决定自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

  一位大数据资深人士对中国网科技表示,APP读取个人信息能获得大量个人资料,比如知道个人的兴趣爱好、购物习惯、日常出行路线等,以及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小孩读书情况甚至可以预估出家庭经济条件。

  他举例:假如一个人最近在找工作,很多面试邀请信息都是通过短信来发送,APP如果有监控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在找工作及就业方向。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介绍,用户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后,通常被建立“用户画像”供商家推送产品或服务,有的甚至被贩卖给不法分子用于诈骗钱财。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专项治理开展后,有些App确实按照要求进行整改,隐私政策也做重新修订,但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方式更加隐蔽。比如, App需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许多App把使用范围扩大至公司及关联企业,究竟哪些属关联企业没有明确表示。他建议从立法层面加大对违规App打击力度。(来源:中国网科技 文/胡爱善)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