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媒体评论>曹磊:杜绝“杀熟”现象需平台企业及多方合力监管
曹磊:杜绝“杀熟”现象需平台企业及多方合力监管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1日 17:39:55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近日,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指出,大数据“杀熟”暴露出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不透明。平台根据大数据“杀熟”,背后的技术是电商销售“千人千面”。其源头在于,平台根据搜集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画像来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和定价。

曹磊向记者表示,大数据“杀熟”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不同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出了不同的价格;第二种是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价格。后者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曹磊认为,数据掌握在平台手中,对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外人不得而知,对于“杀熟”现象的规避要依靠企业的自觉。只有平台正视大数据的价值,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应用,才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同时,曹磊也指出,杜绝“杀熟”现象不能仅仅只是依靠平台企业自律,还需要多方合力监管。而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很多政府部门参与监管,比如工商、交通、旅游等,牵扯到多个监管部门,权责很不清楚。目前看来,首先要明确归谁管,其次才是怎么管。

1527409868167646.jpg

以下是全文报道内容:《携程滴滴都被质疑, 大数据为何成了“杀熟”的帮凶?》

针对消费者投诉老用户预订酒店价格高于新用户,携程方面27日回应否认了“杀熟”一说,称将优化产品设计。无独有偶,不久前滴滴出行也被消费者质疑不同手机用户不同价格。

频频曝出的互联网企业“杀熟”的背后,是大数据如何规避其负面滥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成了部分互联网企业“杀熟”宰客的帮凶,从而备受争议。

1217285575014530002.jpg

电子商务中心分析师陈礼腾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指出,“数据在消费者每次消费中产生,但为平台所独有,用户在享受精准匹配的同时让渡了选择权。”专家认为,由于大数据“杀熟”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很多政府部门参与监管,建议要尽快完善数据保护方面的立法。此外,平台方也应该加强自律。

事件频发:互联网公司多次被质疑“杀熟”

携程在官方微博一文中回应称:“经过调查,携程没有对使用同一账号,不同手机预订同酒店同房型进行差别定价,网友看到的价差可能由于日期、支付方式、是否含早、取消政策、不同供应商等原因导致的。”

4404965094548741098.jpg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人搜索,看到的价格不一样,携程方面回应称,“携程平台上,同一会员等级,同一产品,在同一时间上价格是一致的。您所看到的差异,有的是因为用户领用或购买优惠券造成,有的本身就不是同一种产品。”携程方面还表示,这件事情给携程的警示是“站在用户角度看,我们的产品过于复杂”,并称将优化产品设计和页面展示。

1110904207732918976.jpg

此前,滴滴出行也被消费者质疑“杀熟”。有消费者指出,使用滴滴打车软件,同样的行程,同一时间,iPhone用户比小米用户贵10%。对此,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微头条回应称,滴滴没有“杀熟”,预估价不是最终支付的车费,而是参考价。

柳青解释称,预估价不是最终支付的车费,而是参考价,方便用户做决策,它和实际支付价是两回事,滴滴确实没有动机在预估价上“杀熟”。对于不同手机预估价不同的现象,她回应称因为路况是动态变化的。她认为,滴滴本意是想给用户更多方便,像预估价这样的功能在网约车时代前是没有的,但反而好心办坏事给大家添加了烦恼。

其实,大数据“杀熟”并不是个案。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近期包括滴滴出行、携程、淘票票等多家平台均被曝疑似存在“杀熟”情况,涵盖在线差旅、网络购物、交通出行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线差旅平台较为突出。

陈礼腾接受采访时指出,机票、酒店等价格浮动大,这给平台“杀熟”提供可乘之机,而这种普遍存在的价格浮动也让消费者和监管者很难证实平台存在“杀熟”。

6488295045632417103.jpg

业内分析:信息鸿沟让用户精准匹配的同时让渡选择权

上述这些互联网企业被质疑,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很多,这在业内被叫做“大数据杀熟”。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某资讯平台算法工程师向记者透露,大数据定价实验,是平台为获取最大利益普遍采取的策略之一。“一方面,平台会以促销方式扩张用户数量;另一方面,平台会借助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水平,向其推荐可能支付的最大价值产品。这就意味着符合消费者需求,但不能体现最大剩余价值的产品将被过滤。换句话说,廉价实惠的产品将被过滤。”

不过,上述算法工程师认为,“该做法并不构成价格诈骗,平台一直在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

对此,陈礼腾则不认同。他指出,不论目前大数据“杀熟”如何定性,横亘在互联网平台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鸿沟却是事实。“数据在消费者每次消费中产生,但却为平台所独有,用户在享受精准匹配的同时让渡了选择权。”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也认为,大数据“杀熟”暴露出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不透明。平台根据大数据“杀熟”,背后的技术是电商销售“千人千面”。其源头在于,平台根据搜集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画像来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和定价。

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认为,目前,网络上谈论的“杀熟”可以理解为一种“价格歧视”。但监管的困难在于,价格法和反垄断法与网络时代大数据分析的商业场景不相匹配。因此,平台方可以辩称所谓“杀熟”,是正当的定价策略。

4611032869366736828.jpg

专家建议:尽快完善数据保护方面的立法

大数据“杀熟”,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价格歧视”,即相同的商品或服务而言,老客户花的钱比新客户更多。

曹磊向记者表示,大数据“杀熟”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不同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出了不同的价格;第二种是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价格。后者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根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目前超过八成网民不能接受“杀熟”,四成网民会因为大数据“杀熟”而更换应用。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在行业竞争激烈,用户数量增加缓慢的情况下,从每个用户中拔取更多“羊毛”或许是个办法,但这存在丧失用户信任的风险。

曹磊认为,数据掌握在平台手中,对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外人不得而知,对于“杀熟”现象的规避要依靠企业的自觉。只有平台正视大数据的价值,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应用,才能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同时,曹磊也指出,杜绝“杀熟”现象不能仅仅只是依靠平台企业自律,还需要多方合力监管。而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很多政府部门参与监管,比如工商、交通、旅游等,牵扯到多个监管部门,权责很不清楚。目前看来,首先要明确归谁管,其次才是怎么管。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研究员认为,平台对数据的占用还可能涉及个人信息泄露、数据交易、数据滥用等一系列问题。当数字经济的发展中涉及公平正义等价值判断时,市场可能无法自发加以调整解决,这时候就需要尽快完善数据保护方面的立法。(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文/彭琳)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