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零售>【法律案例】拼多多”不甘被“抹黑”怒告发帖者
【法律案例】拼多多”不甘被“抹黑”怒告发帖者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6日 17:24:30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电商平台上的产品质量一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今年3月一条《幕后的315:一个月卖400亿假货,差评率行业第一的电商如何成为独角兽的?》的文章在网上传播开来,文章直指“拼多多”平台严重售假。对此,“拼多多”不甘被“抹黑”,将发帖者告上了法庭。最近,长宁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拼多多公司)诉厦门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文创公司)名誉权纠纷案。同时,拼多多公司向长宁法院提出行为保全申请,要求厦门文创公司立即删除发布在相关媒体上的侵权文章及微博上的相关内容。昨天记者从长宁法院媒体通报会上获悉,拼多多公司的申请已获法院支持,这也是本市首例名誉权纠纷“行为保全”裁定。
  拼多多公司在诉状中称,3月16日,厦门文创公司在“离子财经”微信公众号、百家号账号、天天快报账号分别发布题为《幕后的315:一个月卖400亿假货,差评率行业第一的电商如何成为独角兽的?》的文章,并在账号为“年少不吃土”的新浪微博上发布针对拼多多的不实内容。拼多多公司认为,该文标题及多处内容恶意歪曲事实,对其进行诽谤,严重侵害了拼多多公司的名誉权。为此,拼多多公司提出三项诉讼请求:一、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删除发布在相关媒体上的侵权文章和微博内容; 二、在上述媒体连续十日发布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的文章及内容; 三、赔偿各项损失20万元。
  长宁法院受理本案后,拼多多公司提出了行为保全申请。长宁法院互联网审判庭庭长章晓琴介绍说,收到原告申请后,长宁法院通过互联网在线举行了庭前会议,了解案件情况,听取原、被告双方意见。在庭前会议上,厦门文创公司也坦言文中“400亿假货”的说法没有数据支撑,这样写纯粹为了跑流量。随后,合议庭对本案案情及原告的保全申请进行了评议。章晓琴表示,根据在案证据和初步查明的事实,合议庭认为,原告的行为保全申请符合民诉法的相关规定。长宁法院遂于本月11日作出裁定:被申请人厦门文创公司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删除发布在相关媒体上的涉案文章及内容。裁定作出后,被告已主动删除了涉案文章,并已在网络上发表了道歉信。
  据悉,在名誉侵权纠纷案件中采取行为保全措施,在本市尚属首例。长宁法院副院长金练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为保全是2013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新增的一项制度,即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可以依职权或者根据当事人申请,责令一方当事人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发生在网络空间的侵害名誉权纠纷,具有侵权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而审判规律决定案件审理需要一定周期,等到案件生效判决出具后再采取措施停止侵权信息的传播,客观上不利于防止损害的扩大。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我们认为行为保全在互联网名誉权纠纷案件中具备可适用性。”章晓琴表示网络名誉侵权有其特殊性,相对线下传播的受众范围有限,网络传播速度快,并会因为转发,引发次生的名誉侵害。她也表示,电商平台到一定规模就具有了公众性,平台的销售情况,产品质量的保证对于消费者而言有知情权。因此网络平台文章的发布也涉及到公众的知情权,为了确保公共利益,该案的人民陪审员是消保委工作人员。(来源:上海法制报;文/陈颖婷)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