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零售>【融资事件】社群零售“有好东西”获2000万美元融资
【融资事件】社群零售“有好东西”获2000万美元融资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1日 15:18:00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36氪获悉,我们曾经报道过的社群零售平台“有好东西”获得了新一轮2000万美元的融资。本轮融资由愉悦资本领投,险峰长青,微光创投,嘉程资本和真格基金跟投。

  我们曾经对有好东西进行过详细介绍:从生鲜、农产品切入,通过和“甄选师”群体合作,以微信社群为“场所”,做产地直供的精选商品,这些甄选师可以看做平台的”渠道“,以去中心化的形式为社群内的会员提供优选商品。

  现阶段平台的甄选师已经超过了1.5万人,也就是说服务范围覆盖了超过1.5万个社群,单个成熟社群内,大约有100~200名会员,每个老会员的月度购买保持在4-6次的水平。

  甄选师之外,在有好东西团队内部“寻味师”负责选品和供应链,他们需要直接到产地和工厂寻找优质商品,除了从产地端直接对供应链进行“定制”外,也会和成熟供应商品牌合作。

  在选择选品逻辑上,团队会结合家庭人群消费场景、妈妈群体的特性,挑选细分品类中的性价比足够高的产品:平台上单一品类的SKU会控制在1~ 2个。现阶段,有好东西的整体SKU数量在200个左右,其中有好东西定制的自有品牌产品占到了40~50%。

  关于供应链端是否做得太重,有好东西创始人及CEO陈郢告诉36氪,社群零售的核心点在于信任,再往前推就是产品的品质,因此,做得足够重是一个必须的过程,而上一阶段团队在供应链端的投入实际上也已经开始出现“积累效应”,具体体现在:

  1/结合过去2年的运营经验,团队已经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供应链的挑选和定制标准。包括基地和厂家的选择标准,选品标准、包材标准、干线和配送服务标准等;而在果蔬生鲜品类里,还包括了成熟度把控标准、采摘标准、和分级标准等。

  2/积累了一些独特的产地合作资源,这些上游合作方是有好东西未来进一步去打造“好东西”的供应链生态的基础。

  借着本轮融资,陈郢也和我们分享了“有好东西”在下一阶段的规划:

  1/继续完善上游供应链。

  这里包括了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继续扩充SKU的同时,也会在产品品质、供应链的稳定程度上进行投入。对于有差异化的好商品,会继续进行自有品牌的建设。

  2/拓展服务内容和地区、扩大甄选师规模。

  目前,有好东西主要服务北京地区,团队将在2018年拓展华东和全国市场。其中,果蔬生鲜类商品(目前占整体销售额的30%)只会服务人口密集的城市群区域;而其他70%的商品则可以实现全国覆盖。

  围绕业务拓展的需求,有好东西会进一步扩充自己的甄选师群体,这些新的甄选师会服务于新市场、新会员群体,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服务之外,也会参与到选品反馈、商品素材的创作以及新甄选师的培训等运营环节当中。

  对于甄选师群体的筛选、培训以及帮助他们在会员服务、社群运营、需求洞察等方面的优化也会是团队持续投入的方向。

  有好东西在做的事情实际上是在利用社交关系链去实现商品交易和用户服务的去中心化

  如果要从传统电商的大流量、低转化、低价值挖掘的模式升级到深入挖掘每一个用户的消费潜力的模式,陈郢认为,除了商品足够好之外,社群运营在整个环节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两方面同时又是有好东西的竞争壁垒所在。(来源:创投新闻 文/思齐)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