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研究>今日头条:《奔向2025——自动驾驶潜在消费者报告》(全文)
今日头条:《奔向2025——自动驾驶潜在消费者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10:55:44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正愈演愈烈。继百度推出开放自动驾驶平台的“阿波罗计划”后,Google和乘车共享服务商Lyft近日宣布将共同开发新的自动驾驶技术。今年4月公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这条奔向2025的自动驾驶之路上,有涌动的资本,有博弈的企业,也有负责监管的政府,但“蛋糕”能做多大,还是得看消费者买不买账。今日头条算数中心近日发布《奔向2025——自动驾驶潜在消费者报告》,结合大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勾勒出自动驾驶潜在消费者画像,并对自动驾驶接受程度、购车决策影响因素、媒体态度等进行了分析。

  报告显示,自动驾驶在2016年热度爆发,进入2017年后开始降温,媒体对自动驾驶的报道以中立为主,正面报道呈增长趋势;受访者中,8成接受自动驾驶,3成认为完全自动驾驶将在5年内变为现实。涉及自动驾驶汽车购买决策时,新兴车企和科技企业更吸睛,但传统车企更叫座。

  以下为报告摘录:

  50岁以上人群对自动驾驶的关注度仅次于95后

  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对自动驾驶的关注度理应更高,但报告显示,自动驾驶相关资讯在50岁以上人群中的阅读渗透率达1.95‰,意味着每1000人中就有近两人关注自动驾驶,仅次于18-23岁人群。

  中西部对自动驾驶的关注度不输东南沿海

  报告中的评论热度迁移地图显示,中西部省份用户讨论自动驾驶的热情丝毫不亚于东部沿海。2015年,最关注自动驾驶的省级行政区是北京天津河南上海、安徽和山西紧随其后;2016年,自动驾驶的热度从少数省份扩散到全国,重庆跃至第一,北京上海天津四川排在前五位。

  到了2017年上半年,用户对自动驾驶的评论渗透率整体降温,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北京、浙江、江西、天津和广东

  媒体报道以中立为主,用户更爱分享正面报道

  报告显示,媒体对自动驾驶主要持中立态度,正面报道远多于负面报道,且2017年上半年和2015年全年相比,正面报道的比重有增长趋势。

  而从行为数据看,用户更乐意分享正面报道。

  8成用户接受自动驾驶,安全性成最大担忧

  报告对近6000名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成受访者表示敢用自动驾驶汽车,对于这些潜在消费者来说,自动驾驶吸引他们的首要原因是科技含量高,其次是解放双手,节约时间。(注:问卷中的自动驾驶特指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

  对于不敢使用自动驾驶汽车的受访者而言,安全性是他们最大的担忧。报告还对不同年龄、拥车情况人群的态度进行了交叉分析。

  新兴车企和科技企业更吸睛,传统车企更叫座

  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特斯拉一直是自动驾驶领域最受关注的企业。

  但即使关注度不如特斯拉和科技企业,涉及购买决策时,拥有成熟技术的传统汽车制造商还是笑到了最后:36.97%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要购买自动驾驶车,会选择传统汽车制造商。完整报告中还对年龄、拥车情况等影响购车决策的因素进行了交叉分析。(来源:今日头条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全文链接:《奔向2025——自动驾驶潜在消费者报告》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关键词】 特斯拉自动驾驶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